美國宇航局(NASA)研制的新一代火星探測器“鳳凰”號即將在8月初發射,前往火星北極點取樣研究,以了解當地環境是否適合原始生命生存。
“鳳凰”號“重裝上陣”
在開展探測任務之前,“鳳凰”號火星車必須先要在彌漫著塵埃物質的火星表面成功著陸。火星向來以吞噬人造探測器著稱。各國共向火星發射了15個探測器,但迄今只有5個著陸成功。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項目的主管道格·麥克奎斯遜在宇航局總部表示:“火星經常向你扔出曲線球,誤導你的判斷。”
“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是在美國宇航局前兩次失敗的火星探測計劃的基礎上“重裝上陣”的。美宇航局將使用德爾塔2型火箭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定爲8月3日,發射窗持續3周,預計飛行4.23億英裏,于2008年5月抵達火星。
“鳳凰”號的設計很獨特,由三條腿支撐,機械臂長20英尺,由鋁和钛兩種材料制成,工作起來像一台反鏟挖土機,一鏟下去能在火星上挖出20英寸深的溝,接著旋轉就能將土壤樣本取出。盡管“鳳凰”號缺乏探測火星過去或當前生命形式的工具,不過科學家仍然希望它能揭開火星北極圈是否含有適合微生物生存的迹象之謎。
找齊火星生命三要素
按計劃,“鳳凰”號將在飛行10個月之後到達火星,在火星北部平原開始其三個月的探測活動。如果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將是在“海盜”號探測任務之後時隔30年機器人首次在火星表面以下鑽孔。著陸後,“鳳凰”號將在其微型火爐中加熱火星土壤樣本,研究其化學構成。“鳳凰”號火星任務首席科學家、亞利桑那大學的彼得·史密斯博士表示,“鳳凰”號能夠檢測有機物的存在,不過它不能分辨出裏面是否存在DNA或蛋白質。
“鳳凰”號著陸地之所以選擇在北極點,是因爲以前的探測器曾發現冰凍水潛伏于火星地表之下的證據。現如今,幹涸的火星表面沒有液態水,“鳳凰”號的任務就是探測地下冰是否已經融化,創造了更爲潮濕的環境。
科學家一般認爲,融化的冰水以及有機物質和穩定熱源是生命存在的三要素。爲了避免“鳳凰”號無意之中將地球有機物帶到火星,技術人員在准備探測器發射時必須多加小心。“鳳凰”號已經過幹熱處理和精確清洗,使其表面微生物數量降至最低。另外,作爲防汙染的舉措之一,它的機械臂還被封存于特殊材料之中。
完成探測任務後將變身爲氣象站
“鳳凰”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偵察”計劃的第一個任務,即利用小型太空探測器研究火星的計劃。“鳳凰”號由美國宇航局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管理,造價4.2億美元,幾乎是造價8.2億美元的“機遇”號和“勇氣”號的一半,這兩個孿生探測器于2003年發射,目前仍在火星上漫遊。
“鳳凰”號探測器的名稱有著特殊含義,美宇航局希望它能在以前任務失敗的基礎上,完成鳳凰涅般重生。“鳳凰”號原計劃與“火星奧德賽”探測器在2001年一同飛向紅色星球,不過因爲擔心發射日程安排過于緊密會適得其反,于是在1999年取消了發射計劃,“火星奧德賽”探測器最後只身前往火星。
“鳳凰”號探測器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制造,攜帶了類似于“火星極地著陸器”探測任務所搭載的一些科學儀器。據噴氣推進實驗室項目主管巴裏·戈爾茨坦介紹,工程師們在過去四年對“鳳凰”號進行了嚴格測試,“已將這套系統可能遭遇到的一切故障提前排除。”如果“鳳凰”號能順利完成其主要探測任務並幸存下來的話,隨後它將變成一個氣象站,用于收集有關火星大氣層的數據。 (楊孝文)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