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不再僅僅滿足于將機器人作爲輔助工作、提供娛樂的“助手”,而是希望機器人能自主地感知周圍世界,並逐漸學會一些基本的交流技巧。馬薩諸塞州工學院設計的一群機器人就讓人十分驚喜——它們已經能和人類的孩子一樣,表達喜怒哀樂的感情,並用“撒嬌”的方式獲取關心。
交際機器人能說會看
在一個六月的午後,美國專欄作家羅賓·馬蘭茲·赫甯見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台會與人交際的機器人。這台機器人名叫莫茲,由馬薩諸塞州工學院的研究生設計。
莫茲的外觀是按照人的外形設計的,它擁有一個金屬的頭部和靈活的頭頸。莫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像乒乓球一樣的“眼睛”,它的“眼睛”裏裝有照相傳感器,能甄別人臉。當它找到主人赫甯時,它就能直視赫甯,並開始發起對話。它的聲音是由電腦控制發出的,聽起來很孩子氣。當它“說話”時,它的“眉毛”還會挑動,做出各種表情。
莫茲的設計者希望人們在和它交談時能有親切的感覺,不過,當莫茲出現故障時,它就會用飛快的語速喋喋不休地說些詞不達意的話。赫甯說,這時候,你就能發現,它的“大眼睛”其實什麽都看不見。
機器人也有個性小缺點
在馬薩諸塞州工學院的仿人機器人小組裏,“仿人”這個詞的定義包括擁有人的外觀,如頭、手等,以及擁有人的個性特質,如易犯錯誤、好發牢騷等。過去,我們印象中的機器人是“超人”型的精密機器,但是,機器人並不如我們夢想的那般能爲我們做一切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如做飯、疊衣、幹危險的活;它們也不像某些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那樣可能發起“叛亂”行動。
機器人始終需要設計者的指導從而順利運行。
如今的這些交際機器人只是具有與人交流的雛形,比爾·蓋茨曾說過,它們還處在上世紀70年代電腦的發展水平。30年前,很少有人想到,這種體積龐大又運行遲緩的電腦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同樣的,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機器人可能會在今後的日子裏變得更靈活、更有用。
簡化程序,反應速度更快
新型的機器人能通過身體來完成部分數據的收集,而不需要將所有程序預先輸入到系統中。這種機器人像人類的孩子一樣逐漸適應這個世界。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是看、摸、平衡。而對機器人來說,它們感應周圍的方式是體內裝有的機械感應裝置,如攝像機等。
大多數智能機器人的程序設計得很複雜,若要它們走路,它們會先掃描周圍環境,建立一個三維地形圖,設定通過所有障礙的路線,確定轉身時采用什麽樣的角度……
羅德尼·布魯克斯曾擔任馬薩諸塞州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負責人,他們所設計的機器人則反應迅速地多。“只有感知和行動,”布魯克斯說,“要它開始走路,它就會邁開腳步。”
這是布魯克斯和他的團隊在開發機器人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在他們的實驗室裏,有一台名爲考格的機器人,它能看到任何移動的東西,並隨著對方的動作轉動頭部。有一名來訪者說:“考格在我一走進實驗室的時候就發現了我,它的頭一直跟著我轉,我有些尴尬,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很高興。”
考格會搜尋並自我命名一些它之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不過,這種能力仍然有限。“它們只能學習一些特定的東西,”布魯克斯說,“就像猩猩只能學會一些事情,人也只能學會一些事情。”
能像人類一樣學習
由于不善于自我思考再加上經常出錯,莫茲和它的同胞們還算不上是有自主能力的機器人,頂多只能被稱爲“新式木偶”。不過,馬薩諸塞州工學院設計的這種機器人擁有一個特別的功能:通過身體、感官活動等自身行爲所獲得的反應,像人類一樣學習。
交際機器人擁有人類與他人交流時所展現的各種能力:眼神交流,注視,關心的語氣等等。設計者希望莫茲能像人類一樣逐漸增加自己的經驗,並希望與之交流的人能感覺它是真的在“思考”或是“做出反應”。
但是,由于與交際機器人交談的人通常不加思索就做出回答,這使得交際機器人看起來不像想象中那樣活靈活現。
像孩子一樣需要關心
克斯梅特是目前爲止最具表現能力的交際機器人,盡管它的外表看上去有些嚇人——它的電線和機械裝置都暴露在外,嘴巴和眼睛也是粘上去的。
克斯梅特能改變其面部表情並表達基本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通過改變眼睛、嘴巴、眉毛和耳朵位置的方式。心理學家說,機器人的這些表情都是無意識的,但是卻是能讓所有人都辨認出來的。比如,克斯梅特擡起眉毛,睜大眼睛,張大嘴巴,人們就會知道,它這是在表達驚訝的情緒。
克斯梅特對事物的反應非常真實,以至于很多人都以爲它真的能自我思考並表達情緒。克斯梅特的設計者之一布裏基爾說:“機器人不是人,但並不是說只有人才擁有感情。現在,機器人面臨的問題是,它們將來會不會擁有像人一樣的情感?”
在15台電腦同時運轉的支持下,克斯梅特可以和一群人交談,這在機器人界中是非常先進的功能。它擁有嬰兒般的基本能力:追求新鮮事物,和人交際,定時休息。克斯梅特的程序中還包括尋找色彩鮮豔的物品和辨認人的臉。
克斯梅特能將它的期望和感情從表情中傳達出來,並由此引發周圍人的行動。如果缺乏刺激性的事物,它的眼睛會低垂下來,顯得很疲倦。如果旁邊有人的話,就會注意到它的表情,並用色彩鮮豔的玩具逗它,這一舉動會激發克斯梅特體內追尋色彩鮮豔物品的程序,然後,它就會展現出快樂的表情。有人說,和它在一起,會感覺它完全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
人工智能≠“頭腦雜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觸到了能做出自我反應的機器人。以汽車上的全球定位系統爲例,它能感知自身所處的位置並對自己的反應做出修正。不過,要成爲真正的交際機器人必須具備兩個特征:能夠觀察周圍環境並作出反饋,擁有體驗、理解這個世界的“身體條件”。全球定位系統缺乏這樣的“身體條件”,因此並不能算是交際機器人。
對交際機器人開發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如果交際機器人真的能被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它們應該能夠適應普通人生活;其次,如果機器人能夠像自然界生物那樣學習,這將會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大突破。
曾擔任馬薩諸塞州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負責人的布魯克斯說,他曾遇到過機器人研究中的“中年危機”。
上世紀80年代,人們認爲抽象推斷是人工智能所能達到的最高形式,因此很多工程師都著力于開發下棋、解決數學問題的機器人。
但是布魯克斯認爲,人工智能系統不應僅僅著眼于解決一些“頭腦雜技”式的問題,“它們應該能夠識別杯子和椅子的區別,能用兩條腿走路……這些動作都很難直接用輸入命令的方式來完成,而需要一系列的分析、推斷。”
布魯克斯所說的這種智能系統現在被稱爲“具體表達智能系統”,而這就是交際機器人的來曆。(朱靜遠)
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