奓山陳昌浩塑像

奓山陳昌浩塑像,位於318國道武漢市蔡甸區奓山鎮奓山街口的「花壇」處,「花壇」的西邊是奓山村委會。這座塑像,是奓山鎮人民政府於1998年6月興建的紀念陳昌浩92周年誕辰的工程。塑像的基座上,刻著九個大字「陳昌浩同誌浩氣長存」,大字的下面刻著的小字為「陳昌浩同誌生平簡介」。

陳昌浩同誌生平簡介(1906——1967)

陳昌浩同誌是湖北武漢蔡甸奓山鎮長新村人。他早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在武漢積極從事我黨領導的學生運動,並出席了共青團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陳昌浩同誌在武漢堅持地下工作,擔任團湖北省委宣傳幹事;同年12月,黨派他去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11月,他從蘇聯回國,同年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1931年1月,他出席了共青團五屆四中全會被選為團中央委員,並擔任團江蘇省委常委。1931年4月,黨派他到鄂豫皖蘇區,任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委員兼共青團特委書記。1931年9月至1937年3月,陳昌浩同誌先後任紅四軍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和中共鄂豫皖分局軍委副主席,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934年1月在黨的六屆五中全會上,陳昌浩同誌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7年8月,他在中央宣傳部工作,並在陜北公學、抗大和馬列學院講課,編著有《近代世界革命史》一書。1939年8月,黨批準他去蘇聯養病。1943年至1952年,他在蘇聯外國文書籍出版局工作,翻譯了大量政治書籍、文藝作品,並編了《俄華辭典》,對促進中蘇文化交流,增進中蘇友誼貢獻了力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陳昌浩同誌一再向黨中央要求回國工作,經黨中央毛主席批準,於1952年回國。回國後他擔任中央馬列學院副教育長,1953年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陳昌浩同誌在林彪、「四人幫」推行的極「左」路線迫害下,1967年7月30日,不幸去世,終年61歲。

陳昌浩同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一生。他參加革命40多年來,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積極奮鬥,為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他不畏艱險,以身作則,不怕流血犧牲,同國民黨反動派英勇鬥爭,對鄂豫皖根據地和川陜根據地作出了貢獻。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革命鬥爭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教訓,並在實際工作中擁護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中央的領導,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陳昌浩同誌長期從事馬列著作的編譯工作,對傳播馬列主義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真負責,他生活儉樸、平易近人、密切聯系群眾。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奓山鎮人民政府 立

一九九八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