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城設計爲了總結近10年來的從業曆程,分享心得和展望未來,在METTO公司Danny的幫助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跨界》秀城設計作品集,該作品集的出版不僅展示了秀城公司和陳穎個人階段性的設計成果,也宣告了秀城設計品牌將步入第二個十年。
2009年7月9日,在深圳華僑城OCT創意園設計驿站(D-STAGE)內,我們舉行了一場思想跨界交流的酒會-“跨界?十年秀城暨《跨界》發布酒會”。該酒會邀請到了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投資開發商以及媒體人仕共同參與,酒會的主題是以思想碰撞、演繹設計理念爲主的派對活動。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書中的設計作品以及“跨界”概念的提出?當然,《跨界》裏面有很精美的圖片,它是以這樣一種“當下存在”的圖片記錄方式,記錄了中國城市化的某些片斷的印記與變化,雖然在《跨界》一書中,最少有6個以上的案例照片曾被六種以上不同的雜志媒體選爲封面,並被廣泛複制傳播,估計不少人把它當可以拷貝使用的圖片冊來看。但是,人生百年不過三萬六千天,所有人都只是這世界的匆匆過客,無論曾經擁有任何有形的輝煌成就,最終都不過成爲時間長河中微不足道的塵埃。書中所有的這些漂亮畫面,它們轉眼便會灰飛煙滅,而活在當下的我們,又該如何去繼續面對這個持續火熱的物質建設年代?該爲未來留下來哪些得失經驗教訓?精美圖片背後的想法是什麽?爲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引發這些問題的提出,才是秀城設計要借此書分享奉獻的價值所在。“室內設計師”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個新的行業身份,從業人員非常之多,在公衆眼裏,這個漢字稱呼本身就存在著明顯的界線限定意識,在“裝飾、工程”依然強勢的當代語境下,他們應該如何面對身份界定,要提醒他們具備什麽樣的目光去對空間動手術?本書的序言中就提出了這樣問題,並倡導設計師的“跨界”行爲,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如能啓發人們對我們中國當下的建設以及傳統建築文化進行一點點的反思,那就是秀城設計的所幸。
在當今的城市營造設計中,所謂的“界”(boundary)實際上是來自于建造者的人爲設置,它的存在往往切斷了建築空間的多向性和自由度,令到人們不得不處于相互割裂的場景之間。設計師如果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建築之內,爲了裝修而設計,忽視了生活方式與生命的多樣性,無疑于作繭自縛約束自己的靈感,設計作品就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新創意的産生,就在于打破思維定勢,回到本來的無界狀態,新的創意就自然産生。
我們將身處一個怎麽樣的設計時代?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和手法去控制設計的時代已經過去,而超越單純視覺的空間設計時代已經來臨,當代設計作品將會更多地表現出對人與空間、人與環境關系的回應。如何在空間之中植入情感和心靈體驗,如何使作品更具場所體驗,具有意境?當設計者通過不斷地對原固有領域的思想局限進行反省,不斷地實現對原有界線的跨越,將會獲得無限的可能性。
有人問起,這《跨界》的書名英譯,爲什麽是“Cross Boundary”而不是“Crossover”? 對此解釋如下:一般意義上的“Crossover”是一個名詞,描繪的是一種時尚界互相交叉混合的狀態,而“Cross Boundary”表示“跨越界線”,是一個動詞,更加基本,更加具有活力,目前國內建設這種內外界線分明的狀態比較普遍,特此強調了跨越這個動作的本身,意在引發思想的越界革命,並呼喚實際的跨界行動。
著述及派對形式的溝通的效果如何?後來有人總結說,已經爲設計師的作品出版及推廣引入一些新鮮的空氣,如能安排一些活躍氣氛的互動遊戲將會更有好玩,比如說安排與會者玩“跳竹竿”之類,把習慣在周四晚上去運動的深圳人跳得渾身冒汗,身體力行會比抽象的理論探討更富有樂趣。參與體驗是現在party的重要元素,下一個出版發布的設計師,將對此又有何值得借鑒和啓發?